热门搜索:长津湖 那年花开月正圆 花千骨 盗墓笔记 武媚娘传奇 美人制造 风中奇缘

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的修豪华陵墓背后(2)

时间:2013-5-31 14:59:13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点击:

  核心提示:记者采访了解到,早在开园时期,有关修建张灵甫陵园一事就曾引起网络的广泛争议,而最近此事又成为网络关注的热点。...

  求证:

  因为他是村里的名人

  “那还不是个由头?不就是借张灵甫是个抗战名人来吸引人嘛!”一家“农家乐”饭店的老板向记者如此分析。这家饭店开在张灵甫陵园的不远处。

  而前述的看墓人则解释为,张灵甫的陵园能建起来,主要原因是张灵甫是东大村里的名人。

  记者调查发现,仅在张灵甫陵园以北、东祥路以东、祥峪河以西、秦岭环山公路以南方圆百亩的茂密的林地中间,隐藏着近20多家各种名堂的“农家乐”。其中位置相对较好的“东大庄园”紧临秦岭环山公路。

  “东大庄园”门前十字路口斜对面,一块刻有“张灵甫将军故里”的景观石,格外显眼。

  5月26日上午8时左右,记者暗访到村委会一位知情人。

  该知情人介绍说:“建园时没啥反应。建设过程中,上级相关部门没有公开表态不让建,也没有出来阻挡过。”

  “带动旅游是一小块(指小原因),另一方面他是咱村里人。尽管在世时没给村里带来什么好处,但却是一个很突出的人。”知情人道出了村里为张灵甫建设陵园的主要原因。

  当记者问到村委会当初有无考虑到负面效果时,遭到这位知情人的反问:“有啥负面影响?”他还称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也接见过王玉玲(张的末任妻子)。

  针对投资问题,上述人士称“是村里投资,不到一二十万元”。

  面对张灵甫陵园投资数额不一的说法,村里另一名干部解释称:“看你怎么计算,因为张灵甫的陵园也建在村子的公墓内,有道路、小型广场及亭子。既可理解成村里公墓的公共设施,也可理解成与张灵甫墓冢自成一体的陵园。”

  官方:

  对陵园违法占地展开调查

  杀妻、剿共,但也抗日有功。一个饱受争议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什么在村公墓中享受超规格待遇、享受到近似革命烈士的待遇呢?当地政府为何不闻不问呢?

  5月27日上午8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长安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找到负责辖区民政工作的张涛主任。

  张主任介绍说,东大村的张灵甫陵园修建并未给办事处打过招呼,办事处对情况不了解。张主任同时分析,村委会可能绕开街道办直接找了民政局。

  当日中午10时左右,记者来到新修的长安区政府大楼内的民政局。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的工作人员称,张灵甫是国民党的将领,不是共产党烈士,根本不具备修建陵园的条件。而该区统战部办公室综合科负责人同样称,对东大村修建张灵甫陵园毫不知情。

  长安区民政局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科负责人雷文敏极为重视,在与记者一同去民政局优抚科、长安区委统战部两部门对接、讨论后,查清张灵甫的陵园修建没有备案后,初步认定是一起违反殡葬管理条例的超占土地违法案件。

  记者采访中,雷科长随即通过电话告知殡葬管理执法大队大队长,要求大队执法快速启动执法程序,对陵园违法占地展开调查。

  当日11时20分左右,记者来到长安区土地局。在204办公室,记者说明采访意图要求工作人员予以协调后,被值班的年轻小伙拒绝。按照该工作人员的指点,记者来到一楼,以实名举报的方式向该局的信访科室,投递了有关陵园周围涉嫌土地违章建筑的举报材料。

  争议:

  追捧争议名人应合常规

  连日来,长安区东大街道办事处东大村委会,擅自以张灵甫是“村里人”为由高调建成陵园,成为各大知名网站论坛中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两岸政治经济关系相对缓和趋暖的形势下,作为张灵甫的家乡东大村,出于激励村民、发展村组经济,为其在村中公墓内建造陵园,情有可原;而多数对建造陵园详情不甚清楚的网友,误以为地方政府乃至西安市大力支持,则上纲上线;少数网友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大加谴责。

  针对网友评论,地方的主流认识到底如何,记者也了解了几位权威人士的看法。

  长安区民政局办公室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认为:张灵甫是一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曾给我党我军造成过重大伤亡,从现行民政管理政策上看,不会像对待革命烈士一样,由地方政府公开为其建设纪念陵园。

  该工作人员分析认为,东大村的做法本质上是想利用名人效应,来带动当地的餐饮旅游发展,但这种为了发展经济有违常规的做法,实在是把玩笑给开大了!

  记者熟悉的陕西一名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学者则称,从村委会给张灵甫建陵园一事上,看到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该学者认为,近年来随着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农村经济积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相对削弱滞后,加之意识形态领域内思想潮流百花齐放,基层党员特别是少数村委会领导干部的主旨意识和党性原则相对淡化。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艺与文化传播学博士朱晓彧则认为,近年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少数地方出现借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代言”的案例。

  从传播效果上来看,往往是为地方扩大了“知名度”,但最终却损失了“美誉度”。从受众接受效果上看,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但也容易引起大家的逆反心理。从社会传播效果上看,追捧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容易给人们造成认识上是非标准、伦理价值观的混乱。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feidian.com/a/2013-5-31/5373.html

      分享到: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广告合作 | 在线留言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RSS订阅 | 专题RSS | 热词RSS | 排行RSS | 剧情RSS | 版权所有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ICP备13015616号-9

  • 中点网(www.chinafeidian.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星梦时代网络 www.whxmsd.com 武汉做网站 武汉网站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