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宝创始人李电森不迷信移动互联网的圈用户论,他更担心的是加速这种资本密集型服务如何盈利。起初他认为省流量是个刚性需求,如今却觉得加速才是未来;盈利模式总算想清楚了,团队组建却遇到了困难。
许多移动APP的开发者相信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商业模式不清晰,就先圈用户。一旦有了用户,盈利模式也会随之而来。
这是一种思路,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尤其是对资金需求密集的创业企业来说。
李电森是持迟疑态度的创业者之一。与众多年轻创业者比起来,传统IT行业出身、人到中年的李电森显得有些保守。
李电森的公司(北京闪联智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飞速流量压缩仪”和“加速宝”两个移动APP。前者可以实现上网流量的压缩,达到节省流量的目的;后者则提供上网加速功能。
这两款贴近用户的产品,目前已经拥有了550万左右的用户量。这符合李电森的创业逻辑——C端用户数量巨大,未来具有巨大想象空间;但李电森并不迷信“用户量”这个指标,这是出于对用户端商业模式不清晰的现实考量,因为公司需要其它收入来源的支持。
钛媒体记者跟李电森坐下来聊天的时候,正逢他的几笔生意快要谈成。这些生意意向金额大概有几百万,不过它们不是来自用户端(C端),而是企业端(B端)。
李电森做的可是手机上网的加速服务,他是怎么把生意做到企业用户上去的?加速宝要如何走好B端和C端的平衡木?
“飞速流量压缩仪” 意外火爆,瓶颈催生加速宝
2012年2月份,李电森从新东方在线CTO的位置离职,开始了创业生涯。技术出身的思维,令他起初想开发一款能够为很多人所用的工具。
他注意到了“20号现象”——到了每月20号,手机流量所剩无几,人们便会减少用手机上网的频率。他认为省流量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刚性需求”,因此便开发了一款可以压缩手机上网流量的移动APP——“飞速流量压缩仪”。
“飞速流量压缩仪”的运行方式是:用户安装设置之后,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服务器对用户上网时的http内容进行处理(精简源代码、JS、CSS文件,图片压缩等方式),从而达到压缩流量的效果。这与一般的手机助手、流量监测应用(如同一时期的瓦力流量、彩虹流量、流量节省大师等)有着技术原理上的不同。
这完全是一款试验性产品,只是为了测试这个想法是否可行,连最初的服务器都是一台二手货。然而它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在App Store上架后,91手机助手就将”飞速流量压缩仪”抓取到了自己的平台上,第一批用户也在小米等Android论坛上主动发帖推荐,使得用户量在一月之内激增到了10万人。
突然涌来的用户让李电森措手不及。他开始手忙脚乱地救火——服务器经常负载过高,带宽遇到瓶颈,程序也出现问题,他只得通过扩充服务器和带宽来解决。
“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节奏。”李电森回忆说,”这些问题最开始的时候考虑得不是那么全,更不用说推广了。”那时的他对移动互联网的渠道和推广还一无所知。
“飞速流量压缩仪”的意外火爆让李电森觉得这条道路可行。不过,它的瓶颈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压缩流量这门生意如同其它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一样没有可见的盈利模式;其次,压缩流量能不能作为“刚需”也是个问题——3G时代,流量费用越来越便宜,李电森的身边朋友(包括他自己)已经对流量不太在乎了。
因此,在今年年初,李电森又开发了“加速宝”。这款APP的运行方式跟“飞速流量压缩仪”类似,但功能不是压缩流量,而是提高网络传输速度。
“我觉得,加速是一个更原本的需求。以后都4G了,网速非常快,但不代表着到任何地方都快,比如App Store的下载。有些路由离你比较远,骨干带宽是有限的,所以点对点之间的连接有时候会慢。”
“加速宝可以减少传输的内容,传输的内容少了,加速的效果就更好。这是一个思路转变。” 李电森说。目前,他在全国各地部署了三四十台服务器,以提升加速效果。
面向企业,“画饼充饥”
在“飞速流量压缩仪”发布之后几个月里,李电森不断地扩充服务器和带宽,对产品进行维护。虽然创业之初李电森与几个朋友(其中包括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凑了几百万人民币,但由于这是一门资金密集型的生意,这种只出不进的状态让他很快便开始考虑寻找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