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各视频网站纷纷晒出自己自制节目的预算,有的竟高达几千万美元,可这并没引起广电人士的重视。本来嘛,制播分离这么多年,社会上已经有了成千上万家节目制作公司,再多几个网站做内容有什么可怕呢?何况他们未必能做得好,随他们便吧。
其实很多电视人没有意识到,在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博弈中,这才是最可怕的,这将动摇传统电视最后的根基。
一、播控不再是广播电视的根基
(一)“播出核心说”——现实版的刻舟求剑
我实在不明白是什么样的专家给管理部门提出用播控平台管理视频市场的决策参考,我也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广电人士就这么容易轻信这种错误观念。可能大家都是基于传统电视产业链分析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吧。
由于传统广播电视产业链是由制作、播出、传输、广告、终端五大环节构成,其中,制作可以外包给制作公司;传输有地面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管道;广告是媒体衍生品;而终端的研发、生产从来就不是广播电视的事儿,于是得出结论:唯独“播出”是产业链的核心,播什么,不播什么,体现了媒体平台的价值与品牌,其公信力、权威性、差异性都在于播出的控制。只要能控制播出平台,则千秋万代,基业永驻了!
我必须承认,若把自己锁定在传统电视这方小天地,这种结论是正确的。如果电视还处于鼎盛时期,这种“播出核心说”也一定有其指导意义。然而今天的电视业就如同千年前水源枯竭,胡杨绝迹,沙漠逼近的楼兰古城。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生态性巨变,城池都快被沙漠掩埋了,我们还在讨论“电视城”究竟哪个部位重要,这不但没有意义,而且若用对它的分析结果来指导工作,那简直是现实版的刻舟求剑,会产生致命的误导,误导我们去坚守那形同虚设的播控平台,最后把自己晒成城门下的木乃伊。
(二)互联网是没有“门”的
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革命,不是小打小闹的革新,它不仅把人类生活中一切跟信息有关的部分搬到互联网上,甚至还会将许多过去不属于信息范畴的东西也变成信息搬到互联网上。并且这些信息的传播有着极强的通透性,任何一段信息(当然包括视频),只需一串代码链接,就能在全球飞扬。
互联网就像一块覆盖全球的大海绵,有无数的孔洞、无数的角度彼此相连,从任何一个小孔吹口气都可以传到其它任何一点(除非你把网断掉,那海绵也没了),没有人可以给海绵的小窟窿眼装上门。此时,播控平台这扇门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如过去的北京城,由城墙和城门围起来,守住城门就固若金汤。而现代北京城早已变成了通透性极强的没有围墙的一大片空间,无数大大小小的道路和胡同都可以让人随时进出,快被拆光了的城墙和城门都已成了怀古的风景,就算有了九门提督,又能挡住谁进出北京呢?又有多少人会去走你设定的门呢?
也许有人立刻会想到互联网上的“门户”。其实它们根本不具备“门”的属性,新浪、优酷、腾讯、百度都是一个能够满足人类对某种信息需求的信息获取空间,更多的是信息交易市场的属性。只是IT科学家为了强调它的重要给它取了这样的名字,我们千万别被“门户”这个名字误导。如果你非要在互联网上找到门的话,那么网民用于登录的,分布于各地的节点,那才是真正的门。
(三)互联网上无法安装视频的“门”
在视频制作技术含量高、传输成本高的过去,我们广电是可以牢牢控制播控平台的,但今天已经不行了。首先,我们既没有电信运营商的底层物理传输通道,也没有在此基础上的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的技术传输通道,我们却要在别人的通道上安装一个门,这可行吗?我们能否要求各视频网站把所有的内容都传到我们的播控平台上审查后,再传回他们的技术通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