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让语音业务走数据通道”的趋势正在随着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新而加强,那么,现在已经是时候给那些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网络电话“正名”了。
如果不是中国移动国际公司推出的上线不到一个月就被暂停服务的Jego引起轩然大波,恐怕关于网络电话监管问题的讨论还要被搁置很长一段时间。在Jego出现之前,就有不少类似的网络电话应用暗藏在各类下载渠道,比如KC网络电话、SKY网络电话、第二号码、3G网络电话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存法则:不显山不露水,埋头赚小钱。
这些在网络上进行语音传输的、可以为消费者省去大量话费的网络电话应用,之所以没有成为众人皆知的明星产品,是因为它们都触及了政策红线——网络电话在国内是不被允许的,唯有小心翼翼才能偷生。
然而,过去十多年来一直把网络电话列为“非法业务”的政策,如今已经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了,甚至逐渐成为了阻挡技术进步、生态健康发展的障碍。被禁锢已久的网络电话业务,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政策上的解放?
长期处在灰色地带的网络电话
在过去十多年,也就是PC(个人电脑)还很火热的时候,网络电话就出现了。那时候,手机话费比现在贵许多,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每个月的电话费用还是一笔比较敏感的支出,尤其是那些需要经常拨打国际长途电话的消费者。
适时出现的网络电话,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这些消费者——人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通过下载安装在电脑上的某个网络电话应用来拨打电话,而他们所支付的费用比通过手机拨打电话要划算很多,比如,拨打国内长途每分钟只需要几分钱,而拨打国际长途每分钟只需要几毛钱。
这种既能省去手机月租费,又能减少大量通话费的方式,很快就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在人们口口传播的推动下,各种网络电话应用开始活跃起来。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那些网络电话应用开始从PC端“转战”手机端。诸如KC网络电话、SKY网络电话、3G网络电话、第二号码、UU等提供手机端网络电话业务的公司,和国外的Skype一样,开始有了新的赚钱通道。
不过,无论是在过去的PC端,还是在现如今的手机端,这些网络电话业务一直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地悄然生存着——在国内的政策环境下,它们都属于不被允许的、既不合法又不合规的业务。
封尘已久的网络电话解禁问题
据在某知名大学任教的通信专家介绍,网络电话在国内之所以一直被界定为“非法”业务,是因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对电信运营商这些央企给予行业保护,以免国有资产贬值。
这种行业保护,源于网络电话业务对电信运营商传统话音业务可能造成的冲击。虽然电信运营商每年都在大幅下调通话资费,但与国际长途、国内长途低至几毛、几分钱的网络电话业务相比,后者的优势还是很明显。在这种对比之下,消费者显然更愿意通过相对便宜的方式来解决通话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