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腾讯、百度等纯互联网公司在内,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接“地气”了,更多的公司加入到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或O2O的阵营中来。与其说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不如说这是中国制度带给互联网的红利。
先从中美电商企业比较说起
以电商为例,中国的流通体制和美国的流通体制的区别,决定了中国绝大多数传统的零售公司可能最终都将难以生存,中国的流通体制阻碍了传统零售渠道发展,电商模式则突破了传统体制障碍,最终实现对传统零售业的颠覆。
我们可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电商企业的差异。
下图是美国前十大电商排名,仅有一席是纯互联网公司,其他都是传统的零售巨头转型做电商,包括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巨头。究其根本,美国的零售业竞争非常充分,渠道已经非常扁平化,从厂家到零售巨头再到家庭,已经将中间环节的成本压缩到最低,零售业的本质没有变,依然是供应链管理、物流仓储、技术支持、现金流和品牌,互联网只是一种渠道而已。这些巨头顺势切入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很快便追赶上来。
反观中国,去年的双十一电商大战,天猫淘宝单日销售额达到191亿元,已经超过王府井百货、天虹商场等国内零售巨头全年的销售额,而大淘宝去年零售额超过一万亿,零售总额成为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四省全年社会零售总额。
中国的零售市场份额不断被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蚕食,其根源是中国的流通体制。中国传统的流通体制受制于颇多因素,效率低下。中国地域分割严重,每个省、甚至每个市都有当地的零售巨头,这些零售企业一般都是当地原有的国有企业,占据了当地的黄金地段和商圈,异地扩张难度非常大,兼并收购亦是困难重重。
也是因为地域分割,电商企业的竞争对手处在全国各地,各自为战,自相残杀,无力一致对外,也让电商的商业模式崛起少了很多阻力。除此以外,零售体系多级代理,层层盘剥;物流成本高企;房地产泡沫带动了商业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最后导致终端消费者面对的零售价居高不下。
厂商出厂价与零售终端价的巨大价差,带给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崛起的机会,高昂的流通成本也就顺势将传统的零售商推向了悬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流通体制给了电商巨头巨大的历史机遇,中国的流通体制在“触电”后,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享受制度红利的是老百姓、企业和电商平台,受伤的是中国的零售企业和商业地产。
中美金融环境比较
相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则是一片更大的沃土,不仅是互联网与金融结合产生的效率优势带来的机遇,更是互联网金融突破传统金融体制,享受金融垄断制度红利之改革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