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的时候玩手机或平板电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习以为常的行为。那些想要抢占用户看电视时间的移动应用因此被称为是“第二屏应用”。近两年来,前赴后继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的应用不是少数。
这些应用大部分的思维是为相应的电视节目提供互动社交功能。比如签到自己所看的节目以获得奖励、在线实时投票、和正在一起看这个节目的群组好友聊天或者是玩为这个节目设计的游戏。
可是,调研机构NPD针对“第二屏应用”的用户使用调查却严重打击了大家的信心。报告说明,“观众感兴趣的是查找和电视节目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是参与为这个节目内容做补充的游戏或互动社交活动。”
NPD的数据来源于4月份调查的3387名电视观众。调查显示,88%的美国家庭都拥有除电视之外的“第二屏产品”,而87%的娱乐消费群体都在看电视时至少同时用另一个第二屏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47%的用户会针对自己正在看的节目,使用手上的其它智能设备进行一些活动。
那么最常见的活动是什么?排在首位的是了解相关电视节目里的男演员和女演员,比如他们的履历背景、八卦新闻、人物照片等。第二条是了解这个节目或电视剧的相关信息。第三个常见行为值得注意,即在线购买电视广告里出现的商品。至于一般产品常做的功能,比如节目签到,则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在社交网络中讨论电视内容则排在第六位。
当然,这份调查针对的是普遍的电视观看行为。如果针对一些全民热门的节目,可能在社交网络上讨论的行为又会排名靠前。只是,这种全民关心的节目并不是天天有。就算用户讨论,他们也更依赖那些大型的社交网络。
这份报告提出的问题很明显,“第二屏应用”到了该转换思维的时刻。虽然看电视时使用其它设备是普遍行为,但开发者需要跳出那些针对特定电视节目而打造的又一个Facebook或者Twitter的思路。最好的应用是能提供独特价值,而非那些用户在看电视时用其它产品就能实现的功能。
中国的“第二屏应用”:湖南卫视“呼啦”可复制吗?
将视线转移到国内开发者在这个领域的探索,目前最热门的莫过于湖南卫视推出的“呼啦”。
湖南卫视总编室副主任、呼啦负责人刘琛良向腾讯科技介绍,这款基于湖南卫视节目的轻游戏移动社交应用用户已经超过600万。其用户群包括湖南卫视的忠实粉丝、喜欢冲关和练级游戏的IT技术宅男以及对湖南卫视在创新研发上比较关注的电视和IT人员。
作为配合湖南卫视热门节目,比如快乐男声、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内容而诞生的呼啦,其实的确更像一个小游戏。
用户注册后,进入应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卡通蛋和代表市集、活动、公会的虚拟房子、气球等形象。应用下方的三个标签包括背包、扫一扫和呼啦圈。此时,用户可能会困惑,我应该做什么呢?
其实,简单来讲,用户需要完成各种任务来打扮代表自己虚拟形象的卡通蛋。比如你加入公会里的“快乐男声”公会,完成里面布置的任务,就可以获得一些虚拟物品,包括可以装扮到卡通蛋上的眼镜、嘴巴等。
在市集里,用户会看到例如参加《天天向上》节目录制的门票等物品。而想获得这个门票,用户需要在看《天天向上》的同时扫描电视上出现的二维码,每扫描一次获得一个徽章。集齐10个徽章并加50个虚拟币才有机会获得相关的节目门票。
用户也可以在讨论节目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呼啦圈”,即呼啦产品里的社交关系链。交个朋友或者聊聊天。
总体来看,呼啦是一个轻量级的游戏社交产品。其中门票和投放在湖南卫视的品牌广告合作商提供的产品奖励是激励用户参与到这个产品中的措施。
刘琛良介绍,湖南卫视之所以选择热门节目来设置一些互动游戏,主要还是考虑到只有热门节目本身才容易引发活跃和新的话题聚焦。而在应用里的节目资源投入方面,湖南卫视也是考虑忠实粉丝的布局,即喜爱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的人群特征,他们对娱乐化的节目互动形态更感兴趣。
相比于其它电视媒体,刘琛良认为,湖南卫视定位这样一款游戏性的社交应用和电视台本身拥有更清晰的人群特征有关。这是其它电视媒体并不具备的要素。
目前,国内还并未出现真正掌握电视行业资源同时又把握住中国电视用户观看行为的“第二屏应用”代表。湖南卫视的呼啦模式有多大的可复制性其实仍需探讨。它似乎更像是一场湖南卫视自己的娱乐实验。
“第二屏应用”领域依旧需要一些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毕竟,电视广告主也正在寻找下一个值得信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