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淘宝有旺旺和网页版两种客户端,除了手机淘宝,支付宝和其他很多商家合作移动支付业务,目前接入的商家包括美团、拉手、凡客、点评、乐淘等,另外还有国航等航空公司;还包括通过手机支付宝缴费、还款等。”一位不愿具名的支付宝人士向本报记者称,“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在手机终端上购物、消费。”此外,快捷支付近两年发展也十分迅速。因为不需要用户开通网银和手机银行,大大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与快捷性,支付宝、银联、快钱、汇付天下等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推出快捷支付产品。
近场支付:银行VS运营商
除移动互联网支付之外,移动支付的另一显学项目就是近场支付。目前,市场上近场支付的形态有多种,包括中国电信(49.24,-0.51,-1.03%)的SIM-PASS、UIM“银联翼宝”、中国移动NFC手机钱包,甚至统一标准前中国移动的SIM-RFID手机钱包(频率为2.4GHz),都是把支付工具植入手机或SIM卡,通过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刷手机”进行支付。
《报告》显示,2012年近场支付占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已从三年前的零上升至2.6%,预计2016年将达到15%。
上述近场支付市场份额并未把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NFC手机钱包统计进去,而这才是未来近场支付发展的趋势。
银行与运营商合作推出近场支付模式,其本质是双方发行联名卡,并植入手机或SIM卡。招行前行长马蔚华曾表示,“招行将是第一个消灭信用卡的银行”。这里消灭的是卡的介质,再换一种形态植入手机。
国内最早出现的此类产品由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2011年推出,但浦发内部人士也承认,“实际上把银行卡做成小吊坠和手机贴在一起,不算真正的手机支付。”目前,浦发挂坠卡式手机支付用户达90多万。
2012年6月,招行率先与HTC合作,把NFC芯片技术植入手机,推出近场支付“手机钱包”;但招行此后没有再与其他手机制造商签约,转而与垄断程度更高的运营商合作。2012年11月、2013年3月,招行分别与中国联通(14.56,0.07,0.48%)、中国移动签约,推出植入SIM卡的NFC“手机钱包”。据招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胡滔透露,“目前近场支付合计不到1万个客户,推得比较缓慢。”
随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先后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签约,中国银行也与中国移动签约,推出NFC近场支付合作。
2013年5月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第二代手机支付产品,将银行卡空中植入手机SIM卡,空中发卡、充值、换卡,均可在手机上完成。
“一种盈利模式的形成必须经过历史考验,移动支付只是一种渠道替代,目前并不能给银行带来直接利润。”马蔚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未来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合作,银行为支付平台上的客户提供贷款。”
事实上,移动支付之于银行就是鸡肋,但又必须着眼未来布局,否则将失去该渠道上的客户以及移动支付未来的前景。“NFC手机未来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手段,在客户、推广等方面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副总经理薛建华道出了银行布局移动支付的玄机,“很多业务未来也可通过手机办理,相当于是一个空中渠道。”
“4G推出后,移动支付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营销平台,盈利潜力就出来了。”招行零售金融总部常务副总裁刘建军称。据了解,招行意欲通过“移动银行+移动生活+移动支付+移动营销”四个方面的发展,打造移动金融平台。
未来很美好,现实很骨感。NFC移动支付推广的关键取决于银联“闪付”机具的铺设速度。“从产品形态上来讲,NFC芯片的安全性较高,但参与方多、产业链太长,推广成本很高也很困难。”张萌称。
央行《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卡联网POS终端为762.98万台,其中150万台支持NFC支付,也就是说只有17%的机具完成改造。银联将在前期承担大部分机具改造费用。
2012年6月9日,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推出基于NFC-SIM卡的移动支付平台业务——手机钱包,可将用户的银行卡、公交卡,及企业类、校园类等实体卡电子化,便于用户进行商户消费、公共交通系统费用支付、门禁刷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