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刘向《孝子传》中说得更细节化:“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
这就是董永“卖身葬父”一说的最早版本。刘向的《孝子传》已佚失,如今人们所见有关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记》、《太平御览》等作品转引后保留下来的。有人怀疑《孝子传》是后人托名刘向的伪作。但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在汉代画像石上已出现“孝子董永”的形象。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发现的山东嘉祥东汉晚期武梁祠画像石中,刻绘了17幅“孝子传图”,其中后壁便有“董永事亲”图:画面上有一辆独轮车,即所谓“鹿车”。老者手持鸠杖,坐在独轮车上,车上有盛食器皿,独轮车停放在大树荫凉之下。一年轻农民手持农具,扭头望着老者。
画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题记,明确无误地表明,这图中的年轻农民是孝子董永,老者为董永的父亲。
除了山东境内多处发现“董永事亲”图,四川等地也发现过,虽然细节和形态有所差别,但主题大同小异。如在四川乐山柿子湾I区1号崖墓中发现的“董永事亲”图,与武梁祠画像石中的画面很相似:画面左侧有一棵大树,董老父坐在大树下的独轮车上,树枝上悬挂盛器;右侧董永半转过身来,一手执锄,一手便面(扇子),为树下的父亲扇风取凉……
董永能为古人所传颂,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是孝子。在父亲病逝后,“卖身葬父”则进一步强化了其“道德楷模”形象,这也是他日后收获与七仙女爱情的前提条件。
董永遇到的是“织女”还是“七仙女”?
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称“七仙女”七月七日下凡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卖身葬父”后发生的,可视为民俗学对其孝行的奖赏。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传说的,是汉末才子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亲曹操的《灵芝篇》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最早对“董永遇仙”作开放式描写的,是《搜神记》。原文这样:“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诺前去债主家打工还债的路上,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主动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脱不过,遂答应姑娘结为夫妻。这样,夫妻俩一起来到了债主家打工。
债还完、“夫妻双双把家还”时,这“妇人”才说出了真实身份“天之织女”。原来天帝为董永“卖身葬父”行为而感动,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帮董永一起还债。
“织女”什么时候变身为“七仙女”?这是一个有趣的流变过程。
在早期传说中,董永与牛郎的妻子都是“织女”。织女是什么人?司马迁所撰《史记·天官书》中有一种说法,“织女,天女孙也。”天帝的孙女咋能既是董永的妻子,又是牛郎的媳妇?天帝之家也不能“一女嫁二夫”。在隋唐时期,这段“人仙之恋”被合伦理化,借用天上的织女星有三颗一说,将“一织女”换成了“三织女”。
这样,董永与牛郎所娶对象,就不是同一位仙女,男女婚姻关系就正常了。为了让“三织女”说深入人心,古人还借用《史记·殷本纪》中“三人行浴”的传说,捣鼓出“三织女浴于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