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在受困约5天后,“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
就在“雪龙”号哼着胜利的小调,继续踏上环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征程时,《法制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中山站站长徐霞兴,当年“雪龙”号在距离中山站附近50公里处,因破冰困难被困21天,而他就是救援人员之一。如今再次天天盯着“雪龙”号南极脱困,他向记者解密了“雪龙”鲜为人知的“冻”人故事。
他表示:“这次‘雪龙’号营救的俄罗斯被困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好像就是当年营救我们的那条船。”
老站长讲述·被困
雪地车跋涉1300公里运物资
2008年10月20日,由204人组成的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乘“雪龙”号赴南极,此行是去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不料,在遇到冰极带时,因为“雪龙”号体积太大,破冰时只能直行,最终被困在了离中山站50公里处。
“一下被困了20多天,但都忙着运载人力和物资了。”徐霞兴脱口而出的“特殊”印象,显然有些出乎意料。他透露,刚开始的几天里,大家的心里多少都有点担忧,但后来10多天里,船上所有的人都忙着运载物资了。
“眼看着科考的任务完不成,中山站的物资也上不去,大家都很着急。”徐霞兴回忆说,当时第25次科考队要与他所带领的第24次科考队,进行交接工作并建设昆仑站。而此次南极科考队是以往历次考察队当中,任务最重、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量最大的一次南极考察。
“雪龙”号困在了冰极带,冰的厚度约4到5米,很难破冰前行。“平时大家还会在图书馆看看诗歌和散文的书籍,但当时所有人都没心情看书了。”他说,虽然大家的人身安全不会有问题,但每个人都有科考任务,时间也是安排得满满的,包括什么时候上岸,什么时候建站等。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大家用直升机和雪地车把建设昆仑站一些墙面板材和钢架等,先运到中山站,然后再用中山站的大型车队运往建设昆仑站的地方。
“建设昆仑站的地方距离中山站1300公里远呢。”徐霞兴说,当时驾驶8辆雪地车拖载44部雪橇,将所有建站、科考和后勤物资,运抵昆仑站建站站址。有次天气不太好,能见度很低,徐霞兴带领的运载物资的车队,50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8个小时。
“20秒逃出冰隙”
忙着运载物资的徐霞兴,一次正开着大型的雪地车,从船的左舷绕过船头去往右舷时,竟和一辆8.7吨重的大型雪地车一起坠进了冰隙。徐霞兴笑着称,还好自己会游泳,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车的密闭性特别好,海水是一点点地灌进车里。但由于海水的压力太大,他打不开车门和车顶的“逃生门”。在他和雪地车坠至水下约6米,海水即将灌满整个车厢时,他看准时机,借用水的浮力猛地推开了车顶的“逃生门”。
现在想想当时能逃出冰隙,徐霞兴还有点后怕,他一直强调还好坠下的地方没有偏离冰隙,如果一旦偏离冰隙,爬出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南极冰块都是移动的,冰块和冰块之间很快分离又能很快合上。还好在他逃生的20多秒时间里,冰隙没有很快地合上。